从去年七月份开始,我就一直想聊聊互联网造车。这一念头起源于游侠电动车一时间的高调发布和随即而至一丝不挂地惨遭扒皮。陆陆续续的,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揭竿而起呼喊着革命的口号涌向了汽车行业。找完投资人,放完ppt之后,也许都已发现,奥氏体304不锈钢板可冲不出一个完整的汽车车身,汽车总布置可远比摆弄几个印刷电路板要难。没有专业上的厚积薄发,灵机一动的所谓“黑科技”可谓是无稽之谈;而制造“超级汽车”,也许比“超级手机”要难一万倍。总而言之一句话,汽车行业也许并非如想象中那么的容易进入。而这场由互联网行业蔓延至汽车行业的战火,将由谁来完成最终的革命?
于是,“游侠”汽车们纷纷寻找另外的出路,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合作了。腾讯也投资了名为“nextev”蔚来汽车的电动车公司,乐视挖走了上汽的高管,苹果公司也默默从特斯拉挖走了大量人马。他们画了一块饼,梦想踏上巨人的肩膀,完成革命大业!
其实,传统汽车公司也并未坐以待毙,2016年ces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各大汽车厂商也都带来了智能化汽车的概念产品:大众推出了budd-e概念车,奥迪推出了e-tron quattro概念车,宝马带来了i vision future interaction无后视镜概念车,丰田则带来了fcv plus概念车,起亚也展示了drive wise系列无人驾驶汽车。
苹果不遗余力的去推进carplay项目,而几年下来,苹果所得到的仅仅是一个接口,一个手机的第二屏幕,汽车厂商始终不会向ios开放整车控制的权限,苹果也不会把ios交给给整车厂进行整车搭载的二次开发。互联网与众多汽车厂商的合作会不会又是重蹈carplay的覆辙,或者说是又一次貌合神离的联姻呢?毕竟,合作并不意味这完全开放,更不意味着技术转让。回望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黄金20年,市场换技术的结果已被证明为无效,结果是丢失了市场,技术也并未引进来多少。那么,互联网公司与老牌汽车厂商的合作,究竟又是否值得去看好呢?互联网公司最终会站在传统厂商的肩膀上血洗战场,还是将沦为汽车厂商的一个可有可无的升级套件铩羽而归?换句话说,最后究竟是狮子会吞掉老虎,还是老虎将咬死狮子,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传统汽车公司对于互联网公司暧昧的态度究竟是欲拒还迎,还是欲擒故纵,又或者是草船借箭,目前还不好说。
在电脑上做应用软件确实是互联网公司最为擅长的,在汽车上做电控软件,却恰好是传统汽车公司更为擅长的。毕竟,用在汽车上的软件,与用在iphone上的app相比,对软件可靠性的要求可谓是天壤之别,软件在汽车上出现bug,后果恐怕不仅仅是打个补丁就能弥补得了的。我所受过的教育和我对汽车行业的认识能够让我有足够的理智去面对疯狂的东西,用怀疑的态度去面对突破认知的事物,同时,对陌生的领域充满敬畏。有些不知深浅的尝试,第一眼看上去真的就是扯淡的玩笑。
我想说的是,当下的情形,传统汽车厂商也在不断寻求新的突破方向,互联网公司对于智能汽车的理解也并没有超越传统的汽车厂商。
急功近利的思想加上对于功成名就的病态迷恋,成就了中国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浮躁”。本来自己功夫不到家,进门就叫嚣着要一个打十个,产品还停留在概念阶段,就用ppt秒杀了所有对手,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无招胜有招”?你们要知道,你们想要颠覆的,可是已经在汽车行业里已经浸淫了前前后后一个多世纪的,一个个武装到牙齿的强大对手。我以为,对于任何不熟悉的领域,唯有保持谦卑谨慎才有制胜的可能。
甚至于,强大的互联网公司巨头——苹果和谷歌,进军汽车行业的胜算又能有多少?苹果曾希望重新定义手表,推出颇具互联网产品气质的apple watch,一年过去了,产品竞争力已疲态尽显,豪华手表品牌好像根本就没有受到多大的威胁。甚至于这两年炒的火热的“可穿戴设备”概念,全球范围又有几个能拿出手的产品?伟大如苹果,又能够多出多少信心去能“再一次定义汽车”?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习惯于追求“虚”的东西,讲道,说佛,格物致知。似乎在中国人的心中,“虚”的东西永远高于“实”的东西——江湖名声、社会地位,最后还会告诉你仅仅是“浪得虚名”而已。互联网的浪潮的到来刚好对上了中国人的胃口,人们纷纷投身于这一场互联网革命,扑腾起不断一层又一层的泡沫。当互联网的大泡沫即将破灭,大量的泡沫争先恐后涌向各个行业,一点也不意外。这几年,若不跟互联网扯上一点关系,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创业,互联网仿佛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互联网银行,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健身,互联网交通……
不可否认,在很多领域,互联网思维的介入确实提供了很多更为便利的用户体验。但互联网思维在传统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仅仅是一个修饰的作用。我在网上挂号,我用uber软件打车,我用支付宝还信用卡,我用白条购物——这一切都建立在旧的规则/习惯已经成形的基础上,互联网思维的恰当的介入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起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而在另外一些规则尚未成型的领域里,在我看来,表现得却是一塌糊涂:我也许并不需要我的手环来监控我今天总共走了多少步,我并不关心我今天的运动量打败了我的朋友圈里百分之多少的人;当我想开灯的时候,我并不想要完成“掏出手机,解锁,打开app,点亮我客厅的灯光”这一系列繁琐的动作。
而实体经济并未因为“互联网思维”的浪潮繁荣昌盛,制造业仍然是日渐萧条,科学技术也并未因为“互联网思维”的概念而表现出明显的进步。
与“互联网思维”关联的另外一个热词——“智能”,在我看来,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生造出来的一个伪概念吧。那些给我简单直接的生活添加拥堵,为我已经足够复杂的生活平添一步毫无意义的工序,在我每日所接收的已经足够泛滥的信息中无端又生出一堆我并不关心的数据,这些都不算是“智能”!我所理解的智能,是做优化,做减法,化繁为简,让资源发挥其最大的价值,让生活更简单、直接、高效。“less is more”并不一定成立,因为减法并不一定会来带更好更先进的体验,但是智能的一定是“less and more”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优秀的“互联网思维”是捕捉用户的直接需求,填补用户体验的缺口,直击痛点。把世间万物连上网,这并不是优秀的“互联网思维”。而用户的需求并不是生造出来的,它一直都在那里,只是一直未实现。某种意义上,所谓用户习惯的培养,大概也算是一个伪命题吧。不用低估民众的判断,市场会为优秀的产品买单,人们愿意接受的,一定是人们需要的。对于那些蹩脚的“互联网思维”产品,那些靠补贴“培养”所谓用户习惯的产品,用户冲着补贴来,领完补贴就走,等到投资人的钱差不多烧光的时候,创业者也赚的盆满钵满的时候,产品的生命周期大概也就接近尾声了。这种没有活力的、没有延续性的、注定要失败的所谓“互联网思维”惨案已屡见不鲜,在此不做赘述。
那么,互联网汽车,或者说智能汽车,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
2016年4月,北京车展前夕,乐视高调发布了lesee(乐视超级汽车)概念车。号称“国内首款应用无人驾驶技术的纯电动车,有望凭借尖端的科技以及工艺,在超豪华领域获得理想市场份额。”且不论乐视发布的概念车距离量产还有多少年的路要走,就连发布会演示的自动驾驶等各项功能也并无新意。发布会上“续航里程”、“百公里加速”、“最高车速”那几个简单的基本参数也远远不足以衡量一辆整车的性能。而靠几个动力性指标就秒杀其他电动车,那更是一种概念上的偷换。
至于整车定位如何设定,各项性能如何进行综合取舍,各项性能指标又如何在整车各级子系统进行分解,最终性能如何达成;又至于零部件材料是铸铁还是铸铝,表层蒙皮是一毫米还是两毫米,安全气囊弹出响应时间是多少毫秒:这些可不是消费者应该去了解的。用户不在乎过程,用户只在乎结果,也就是整车性能的集成是否优秀。
抛开尚在概念阶段的互联网汽车不谈,就算是在手机领域,发布一次手机就把苹果手机“全面秒杀”一次的“超级手机”们,即便是各项指标如屏幕ppi、cpu、内存、相机像素、电池容量等全面超越iphone,也从来不曾撼动过以用户体验至上的iphone的江湖地位。这是为什么?因为苹果卖的是综合性能,卖的是软硬件的无缝整合,是各项性能妥协后的最优答案,卖的不是摄像头,也不是屏幕,更不是电池。而“超级手机”们卖的则是概念,是参数,是跑分,是口号,是海报,是ppt。用卖手机的套路来卖汽车,真的行不通。甚至用现在的套路继续卖手机,似乎也真的行不通,毕竟看得多了,人们也变得聪明了。
成也互联网,败也互联网。信息不对称的年代,卖东西则要简单得多,一个手推车,凭一条三寸不烂之舌便可以走街串巷卖掉一大堆来路不明的日用品。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信息的传播越来越便捷,原有的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壁垒被迅速打破,甚至某些情况下,买家要比卖家更为了解他们的产品。比如,前段时间apple pay(苹果公司的手机支付服务)在中国区上线的首日,就出现了用户在麦当劳收银台教服务员如何使用apple pay收银的有趣事件。买家教育卖家这种事情,在信息不对称的年代绝对不可能发生,但是在信息飞速传播的现在和未来,可能要成为常态。
个人认为,信息的对称化,会带来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专业的门槛被迅速拔高,部分专业知识已转化为常识;另一个问题是由于信息查询的便捷和用户对专业领域知识的熟悉,不恰当或者夸大其词的宣传会给企业带来无法预估的反作用力和严重的信任缺失。
丰田汽车早已不再把“世界第一”当成企业的使命,“排放门”之后的大众汽车也不再把“世界第一”当成企业的追求。以作者本人对汽车行业的了解,汽车行业从来没有过某一车型全面秒杀同级其他车型的实例,只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不存在相互秒杀的关系。十代思域如此,特斯拉亦是如此。任何吹牛都是主观上的一厢情愿。至少在当前,如果说有理由去相信能把火箭送上太空的男人可以做出最好的电动车,那也没有理由去相信在手机领域表现得一塌糊涂的公司在汽车行业就能够做到最好。
再者,互联网公司早就有与自行车厂商合作开发“超级自行车”的实例,跟据网上的用户反馈来看,产品特性依旧符合这些公司的一贯作风——吹得天花乱坠看上去相当美好的宣传和到手后非常不尽人意的体验。你能想象一个连自行车都做不好的公司能够开发出吊打特斯拉的电动车吗?可能表述得有一些偏激,但就目前而言,我本人完全不看好目前这些互联网公司的盲目乐观,互联网汽车不应该是以这样的姿态出现。希望互联网汽车公司能够守住底线,别让信用提前破产。时间和市场会对所有的竞争者做出最为合理公正的优胜劣汰,事实是检验驴子和马的唯一标准。
而此时此刻,再谈论起去年7月份游侠电动车的那场发布会,恐怕大部分人脑海里的印象早已经模糊了吧。诚如巴菲特所言,浪潮退去,方知谁在裸泳。
最后我想说,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人类的审美确是很难轻易去颠覆的。比如,对原始机械美学的眷恋:也许手表本来就应该能透过镂空的表盘看到精密的行星齿轮和不那么精准的走时,也许汽车天生就应该具备“zoom-zoom”的迷人声浪和不那么完美的nvh性能。并非是人们不愿意拥抱革命,也许是因为革命者还不够优秀吧?
更多资讯敬请关注智造家行业资讯频道
网友评论 共 0 条评论
智造家提示:你现在浏览的网站是镜像网站
请访问原网站:尊龙凯时注册-尊龙凯时app